古琴名曲僅僅從曲名上就能讓人感到一股超然物外的精神特質,充滿詩情畫意,而且也是道家世界的生動寫照。所謂:孤云歸鶴、山高水長,江上煙霞、閑花自芳;蘭生空谷、幽人獨往,天風蕩蕩、云隱龍翔;美則美矣,令人心曠神怡。如果將古琴名曲按內涵歸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八類:

01

超然神境,如《天風環佩》、《神游六合》、《列子御風》、《凌虛吟》、《八極游》、《神化引》、《廣寒游》、《羽化登仙》、《神人暢》。

這類樂曲多是對神仙境界的描述與體驗,或曰對心靈達于自由無礙境界的吟唱。如果說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音樂是對神的歌頌,充滿敬畏與莊嚴,那么古琴曲中的這類音樂就是神境的直接體現,或是對生命本真意味的捕捉。充滿寧靜與愉悅,無一絲塵滓。

02

漁樵隱逸,如《遁世操》、《山居吟》、《泛滄浪》、《醉漁唱晚》、《漁樵問答》、《漁歌》、《樵歌》、《鷗鷺忘機》、《秋江夜泊》。

這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生命情結,即使身不能至亦心向往之。這些樂曲寄意山水、托情漁樵,有對自由境界的向往,也有泛舟湖海之上的逸興、超然塵外的灑脫。曲風多為蒼古沉靜、神味悠然,有煙霞之況。

03

靜坐參禪,如《玄默》、《坐忘》、《莊周夢蝶》、《忘機》、《靜極吟》、《釋談章》、《極樂吟》、《華胥引》、《普庵咒》、《靜觀吟》。

一炷清香、絲煙裊裊;數聲疊起,塵慮頓消。此類琴曲多味淡聲稀、樸實無華,靜謐中有一絲淡淡的喜悅,又有一點朦朧的惆悵。時有悟道的喜悅,如太虛月明遍照心空。

04

花鳥精神,如《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鶴舞洞天》、《玉樹臨風》、《幽蘭》、《風入松》、《鶴鳴九皋》、《龍翔操》、《秋鴻》。

借物以言志是中國藝術中的常見手法,此類琴曲有寫松之凌云、蘭之幽香,或寫鶴之悠然、梅之傲霜,無不充滿著對生命崇高品格的禮贊與嘉賞,也正是傳統文士們心靈灑落的自我寫照,而且這些琴曲常體物入神,深得個中三昧。

05

山水遺音,如《流水》、《高山》、《水仙操》、《瀟湘水云》、《陽春》、《白雪》、《石上流泉》、《滄海龍吟》、《松下觀泉》、《欸乃》。

在這類琴曲之中,古賢眼中的山水非山水也,乃是對理想境界的一種表達。其間有心靈與宇宙的交融,有對天地造化的敬畏,有對人世生命歷程的感慨。觀水而知人生之無常與有常,觀山則有對大道之無限景仰。

06

古風圣德,如《文王操》、《獲麟操》、《亞圣操》、《文王思舜》、《思賢操》、《履霜操》、《古風操》、《南風歌》、《屈原問渡》、《禹會涂山》。

對古代圣賢至德節操的描述與上古純樸民風的寫真是這類風格琴曲的主題。其韻平和、其聲雅正,是儒家道德理念的最佳體現。操弄既久,會油然而生一股雍容肅穆之氣,也會感受人類的初始心境,純樸而天真,聽者亦然。

07

春秋感懷,如《洞庭秋思》、《黃云秋塞》、《春曉吟》、《良宵引》、《清夜吟》、《秋江夜泊》、《梧葉舞秋風》、《溪山秋月》。

先人感節令時序之變遷,嘆人生命運之多舛;喜春情之昂然,悲秋風之凋殘;惜春宵之無眠,醉秋夜之嬋娟。借之以琴,發為妙音,常啟后人惜時,莫嬉游以負光陰。

08

生命悲情,如《墨子悲絲》、《宋玉悲秋》、《搔首問天》、《大胡笳》、《離騷》、《楚歌》、《澤畔吟》、《雉朝飛》、《慨古吟》。

古賢對人生來源的追問,對世道沉淪的悲歌,對宇宙歷史之慨嘆,對生命歷程的傷感都溶匯在這類琴曲之中。其間有覺者的慈悲、有儒者的行吟、有文人之不平,也有英雄的挽歌、寂寞者的低吟。曲風多樣,各有佳致。